科技之光,照亮发展征程;创新之力,澎湃企业脉搏。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科技创新如同驱动企业前行的引擎,为台湾a片
的转型升级与持续突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依托集团自产的优质高岭土资源,紫朔环境公司深耕环保领域,专注于环保新材料与环保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2024年,自主研发的“尘硝一体化协同脱除装备”成功纳入国家重大环保技术装备首推目录;同期,“一种涂覆于陶瓷滤管的脱硝催化剂浆液及其涂覆设备”创新项目,在第18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中斩获金奖,成为集团科技创新的又一亮点。
——2024年2月28日,碳鑫科技公司的甲醇综合利用项目全流程一次性开车成功,顺利产出“第一桶”优质乙醇,截至目前保持稳定生产态势。公司自主研发的“TX-Ⅱ型高纯低酸无水乙醇”,入选省2025年“首批次新材料”名单,彰显集团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硬实力。
——2025年3月20日,全国煤层气治理现场推进会在集团隆重召开。会上,集团分享的井上下一体化“1+2”瓦斯治理模式,聚焦地面抽采、井下钻探、盾构掘进,瓦斯治理成效显著,已助力集团连续17年杜绝瓦斯事故,为行业安全治理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但集团各产业板块的科技创新热潮却持续升温——一朵朵创新之花竞相绽放,勾勒出“科技强企”的生动图景。这份欣欣向荣的态势,恰在集团即将召开第十五次人才工作会议暨第十七次科技大会之际,显得格外振奋人心。而这一切,离不开集团为科技创新培育的优质“土壤”:高标准完善创新体系、高水平打造创新平台、高起点推进创新攻关。
搭平台,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圈”
体制机制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强磁场”,更是加速成果转化的“助推器”。“要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千方百计保障‘人、财、物’投入,依托集团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全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方良才在上届人才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为集团创新平台建设指明方向。
近年来,集团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了《台湾a片
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办法》,成立了由集团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领导小组,从研发团队培育、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优化等方面,系统性完善了科技管理体系,为创新工作筑牢了制度根基。
在合作模式上,集团坚持“开放协同、不搞单打独斗”,主动联合国内高校院所,围绕智能化煤矿建设、安全高效开采、化工产业链延伸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逐步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合作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建成多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围绕“科技创新服务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集团聚焦煤炭智能绿色开采、化工新材料两大重点方向,持续加大平台建设投入,先后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26个省级创新平台,平台数量与建设质量均稳居安徽省属企业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集团旗下淮北矿业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作为首家独立法人科研实体,凭借在原始创新领域的突出表现,获评安徽省科研机构改革试点单位,成为集团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培育原创成果的“策源地”。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集团已先后承担国家能源局首台(套)装备项目2项、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10项,成功攻克大倾角煤层智能开采等行业难题;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临涣焦化公司、雷鸣科化公司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培养博士后20名,进一步完善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让创新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破壁垒,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
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面对深部开采难度加大、灾害治理任务加重、产业升级需求迫切等挑战,集团始终聚焦‘卡脖子’难题持续攻关,多项核心技术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集团生产管理部副部长高登友表示。
——强支撑,煤炭产业开启“智”变新征程。针对制约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323”短板,集团靶向发力开展技术攻关,以“大国重器”破解行业痛点。截至2025年,集团累计投入使用11台盾构机,大幅提升岩巷掘进效率,岩巷单进效率较传统方式提高2倍以上;在朱仙庄矿,集团创新采用“帷幕截流、疏干开采”综合治理方案,在百米井下建成一条长约3200米、平均高70米、宽40米的落底式帷幕截流墙——该工程攻克了长距离、大埋深、高承压、混合介质、地下隐蔽等多重技术难题,成功破解“五含”水害治理瓶颈;大力推进“四化三减”与“两智一控”建设,目前智能化开采已覆盖特厚、中厚、薄煤层等不同煤层条件,建成25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5个智能化综掘工作面,采掘面人均效率提升40%;同时,井下变电所、主煤流运输系统及地面选煤车间等处实现无人值守,推动煤炭生产向“少人则安、无人则安”转型。
——延链条,化工产业实现“从煤到材”跨越。依托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的科研力量,集团在化工领域持续突破。深入开展生物基化学品高效利用、可降解新材料低成本原料替代、绿色低碳生产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化工产业从“传统煤化工”向“高端新材料”升级——年产3万吨乙基胺、年产12万吨PBAT生物可降解材料、年产6万吨三氯氢硅等项目相继投产,丰富高端化工产品矩阵;研发的盐化工新型无汞触媒,成功攻克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汞污染难题,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驰放气制备高纯氢项目产出的氢气纯度达99.999%,且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九种制氢方式中成本最低,既实现煤气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拓赛道,战新产业追“新”逐“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团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推进瓦斯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完成多个瓦斯发电站的改扩建及新建项目,实现12座电站、95台机组的集中管控,让“有害气体”变“清洁能源”;布局分布式光伏电站、水面集中式光伏电站,并同步推进风电项目建设,逐步构建“光伏+风电+瓦斯发电”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体系;《装配式钢骨架轻型外墙板生产制作施工工法》《轻钢龙骨注浆复合墙板安装施工工法》两大技术成果,获评2024年度安徽省省级工程建设工法,标志着集团在装配式建筑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截至“十四五”末,集团累计获得省级(行业)科技奖励58项,授权发明专利216件,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2项,成功走出一条“传统企业不传统发展”的创新之路。
聚人才,打造科技创新“智高点”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人才。近年来,集团深入实施“345”人才工程,以“引育用留”机制汇聚创新力量。累计引进本科及以上毕业生1125人、成熟紧缺人才217人;5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百余位技术人员加入博士后技术攻关团队,为科研工作提供高层次智力支撑。
在人才激励上,集团打破学历、职称限制,坚持“以成果论英雄、以效益论贡献”的导向:核心研发人员突出成果奖每人奖励1万元,科技进步特等奖单项奖励20万元;同时,为领军人才、工匠大师设立专项年薪,让优秀人才有干劲、有奔头、有回报。
科研投入是科技创新的“粮草”。“十四五”以来,集团累计投入科技研发费用超百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加40亿元以上。其中,2024年,集团完成科技创新投入24.9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06%,研发投入始终保持安徽省属企业前列,为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此外,集团进一步拓宽引才视野,瞄准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精准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通过“项目带人才、平台育人才”的模式,在深部开采、新能源、生物化工等重点领域,持续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集团科技创新筑牢人才根基。
科技兴则产业兴,科技强则企业强。展望“十五五”,集团将持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围绕综合能源、化工新材料、现代服务和新型建筑、环保等“3+2”产业体系,统筹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增链,以科技创新的“加速度”,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审核:杨健 责编:李敏)